保存桌面

青年研究

首页 > 最新目录 > 青年研究,2020,(2)
青年研究,2020,(2)

[1]Abstract[J].青年研究,2020,(2):前插1-前插3.
[2]《青年研究》来稿须知[J].青年研究,2020,(2):封3.
[3]孙国嫄.公益“形意世界”中的“自我”转变——“80后”社会组织青年从业者价值观及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2020,(2):1-12.
机构: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
摘要:采取形意世界的理论视角,以叙事研究为方法,进入社会组织青年从业者的生命经验,理解其进入社会组织工作后形成的青年文化及机制.研究发现,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形意世界,改变了从业者的“自我”,使其对社会发展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增加了社会参与行动,并增进了自我认识和内在力量,这些都有助于形成新的青年主体性和文化.然而,青年仍需在日常生活中与成功主义和物质主义文化进行艰难协商.此外,这样的“自我”转变需结合从业者过往生命经验和当下日常实践.

[4]方航, 陈前恒, 张佑辉.志愿服务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J].青年研究,2020,(2):13-22.
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摘要:基于2016年“中国真实进步微观调查”的相关数据,考察志愿服务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这一结果不受样本异质性的影响;参与志愿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社交能力、信任感和公平感,进而影响了幸福感;参与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幸福效应”不显著,而参与社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和多渠道参与对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居民多渠道参与.

[5]朱斌, 徐良玉.市场转型背景下性别收入差距的变迁[J].青年研究,2020,(2):23-34.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摘要:基于1988年、2002年、2013年三次“中国居民收入调查”的数据,分析市场转型背景下性别收入差距的变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低学历劳动者当中和私有部门内的性别收入差距更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学历劳动者当中和国有部门内的性别收入差距增幅更大,最终与低学历劳动者当中和私有部门内的性别收入差距趋于一致;这些研究结果也适用于青年群体.这表明,随着代际更替,不同群体内性别收入差距的趋同趋势将会进一步延续.

[6]罗小锋.婚姻承诺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婚姻关系的维系[J].青年研究,2020,(2):35-48.
机构:福州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以往关于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研究,忽视了婚姻承诺在婚姻维系中的作用.基于对东莞、厦门、龙岩等地调研资料的质性分析,从婚姻吸引力、约束性因素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婚姻承诺的动因,归纳出农民工婚姻承诺的三种类型,并从文化、制度和结构三个维度探讨农民工婚姻承诺的特点.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婚姻的承诺能解释婚姻的稳定性;受文化、制度和结构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的婚姻承诺虽然也包含个人承诺的成分,但以结构性承诺和道德承诺为主.研究拓展了婚姻承诺理论的适用群体,丰富了对流动与婚姻稳定性的探讨.

[7]贺光烨, 李博雅.家庭贫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亲子沟通、父母关系与父母信心的中介作用[J].青年研究,2020,(2):49-58.
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
摘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的基线数据,研究家庭贫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家庭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贫困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贫困的中学生具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家庭贫困降低了亲子沟通频率、破坏了父母间关系、削弱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信心,进而增加了中学生的负面情绪.研究结论有助于发现青少年潜在的心理问题及风险,辨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作用的机制,以便尽早对其进行干预.

[8]唐立, 费梅苹.薪酬激励抑或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流失之因探究[J].青年研究,2020,(2):59-69.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利用“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现状调查”数据,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视角,探究社会工作者流失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满意度中的情感支持因子和薪酬激励因子均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薪酬激励因子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要大于情感支持因子,且薪酬激励因子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受到性别和年龄的调节.此外,报酬满意度是收入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变量.为降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在制定社会工作政策时应对薪酬因素重点关注,且不仅要关注薪酬的“多少”,更要重视薪酬的“满意度”.

[9]迟新丽, 黄巧敏, 王秋英.青少年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追踪研究[J].青年研究,2020,(2):70-77.
机构: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深圳大学法学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通过大样本追踪研究,探讨青少年适应行为从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发展特点,以及个人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适应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初一到初二,青少年的内向性行为问题和外向性行为问题基本保持稳定,到了初三则稍有减少;每个阶段的内向性行为问题都显著多于外向性行为问题;男生表现出较多的外向性行为问题,女生表现出较多的内向性行为问题;学习成绩越好,青少年的适应行为越好;家庭功能发挥得越好,青少年的适应行为越好.研究表明,性别、学习成绩、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适应行为的重要因素.

[10]周浪.男性青少年自我性满足有害观生成及实践[J].青年研究,2020,(2):78-93.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基于百度“戒色吧”的虚拟民族志研究,以性的主体建构为分析视角,关注男性青少年自我性满足有害观念生成的主体经验和实践.研究发现,自我性满足对青少年而言具有生理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不仅是生理问题,还关涉了长相、学业、工作、社交、家庭关系等社会隐喻;青少年基于生理和社会层面所际遇的不适体验而产生对中医、传统性文化和佛学等特定知识类型的偏好和选择,进而生成自我性满足有害的认知和观念,并以此发展出远离色情、注重养生和重建生命的戒色实践,以期实现改变自我和重新做人的价值诉求,体现了一种欲望管理和自我技术.建议对青少年性研究要“回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