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

青年研究

首页 > 最新目录 > 青年研究,2020,(4)
青年研究,2020,(4)
[1]Abstract[J].青年研究,2020,(4):前插1-前插3.
[2]《青年研究》来稿须知[J].青年研究,2020,(4):封3.
[3]胡建国, 鄢雨.留守经历与高等教育地位获得[J].青年研究,2020,(4):1-10.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
摘要:现有关于留守经历对教育地位获得的研究主要有亲子教育“缺失效应”和家庭收入提高“改善效应”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增加“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作用于高等教育地位获得,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留守发生阶段越晚,越不利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提升.基于高校层次的稳健性检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家庭背景对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对缓和并改善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4]刘保中.人力资本类型及匹配对大学毕业生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J].青年研究,2020,(4):11-20.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以往研究证实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地位获得具有重要的促进效应,但这些研究忽视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对大学生初职地位所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将大学生人力资本区分为背景型和过程型两种类型,利用2019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毕业生调查数据,考察两种人力资本及其匹配情况对大学毕业生客观初职地位和主观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背景型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工作月薪和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提升工作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过程型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客观职业地位和主观职业地位均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匹配对提升大学生工作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论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质量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5]段君.青年群体的山寨品消费——基于线上信誉机制中关系运作的分析[J].青年研究,2020,(4):21-31.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从消费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青年消费者参与线上信誉机制的过程,呈现集体意向与山寨品消费之间的关系,探讨网络市场山寨品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研究发现,线上交易平台惯常采用的信誉机制为山寨品的流行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信誉机制中的关系运作,坚持时尚潮流文化的青年群体能够发现、比较、体验不同商家的山寨产品,并就商家责任、产品改进等事宜进行磋商,山寨品表现出精益求精的发展趋势.伴随山寨品的不断精益和流行,时尚青年群体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再生产,推动了青年潮流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而这种文化繁荣又反过来刺激山寨品市场的再生.

[6]刘小峰, 刘庆, 徐欢腾.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同胞关系[J].青年研究,2020,(4):32-42.
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长江大学法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院
摘要:同胞关系是个体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持久的陪伴关系.延续“代沟”的理论视角,以“隔阂—亲密”的对应维度审视教育成长过程中的同胞关系,试图揭示家庭内部手足之情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校生问卷调查和自传日记研究发现,同胞关系具有血缘先赋性和交往互动性.在不同教育阶段中,同胞关系状态主体趋于亲密,但“同胞隔阂”始终相伴;同胞关系呈现出“稳中有变”的互动需求,主要表现在成长过程中同胞间的生活互助、心理归属在增长,个体独立意识递增导致同胞情感纽带在减弱;被调查者的受教育阶段、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庭亲子关系环境对家庭同胞关系具有显著性正向作用.

[7]黄燕华.消费文化中的“美丽迷思”——青年女性整形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20,(4):43-55.
机构: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学系
摘要: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研究青年女性的整形实践.基于深入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和消费文化是使青年女性形成长相“丑”或“有缺陷”的自我认知并决定整形的关键因素.整形给部分青年女性带来生活的积极改变,甚至被青年女性视为对人生的自主选择和把握.然而,无论是从整形的标准还是从整形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整形给青年女性更多带来的是“虚假的自我”、主体的分裂和群体的分化.整形并不是女性所认为的“自我救赎”,而是一种被迫选择.

[8]吴玥, 孙源南, 朱宁, 等.乙女类电子游戏对女性玩家理想恋爱观的影响[J].青年研究,2020,(4):56-70.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乙女类电子游戏对构建拟社会关系的作用及对女性玩家婚恋观的形塑影响.研究发现:女性玩家间的自尊差异会增强或削弱游戏使用对构建其与男性虚拟角色间拟社会关系的影响;但乙女类电子游戏的使用,不仅会增强女性玩家对其所扮演游戏角色的认同感,还会加深其与虚拟男性角色间的拟社会关系,并最终提高其对亲密关系的理想化期待.这说明乙女类电子游戏看似无害,实则通过为女性玩家营造一个理想化的爱情幻境,使其对现实亲密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9]彭瑾, 郭申阳, 陈奇, 等.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与促进——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干预的视角[J].青年研究,2020,(4):71-82.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朗学院
摘要:使用“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的最新数据,探讨如何干预农村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技能,以及干预对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作用.使用随机控制的实验设计,运用“技能水平活动量表”和“卡罗莱那儿童量表—教师问卷”作为测量工具,采取多重措施保证干预实施过程的保真度.结果 表明,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手段可以对农村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技能进行干预;这些干预策略和手段对促进农村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降低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进而为儿童发展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10]汪静, 何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非常态婚育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2020,(4):83-93.
机构: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基于安徽省D县五个村落的访谈,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非常态婚育行为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除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个人对婚育和情感生活具有强烈的需求外,其原生家庭与村落社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源于情感、责任和利益,亲属会支持甚至直接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提供非常态婚育资源;地方治理者的“法治”和“情治”矛盾,村落既有事实经验的呈现以及村落的道德评判标准会在情感、舆论等方面为非常态婚育行为提供行动空间,从而强化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采取非常态婚育行为的动机.